
盛夏降臨,女士們在炎熱天氣下香汗淋漓之際,有否留意到自己下體的氣味似乎亦特別濃烈?最近與閨密們聊起這個問題,忽然有人爆出一句:「YouTube有片講食菠蘿可以令下體氣味較香、分泌較甜喎!」有人點頭認同,亦有人皺眉不信!
其實,這個都市傳說在外國流傳甚廣,但到底「堅定流」?不如先了解一下,女性下體氣味的由來。私密處是一個微妙的生態環境,有許多不同的細菌,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,而其中乳酸桿菌是天然抑菌因子,能將糖原(Glycogen)分解成乳酸,使陰道酸鹼度保持在3.8至4.2的酸性狀態,形成天然免疫屏障,抵擋病菌入侵,亦造成了陰部獨有的酸味。
此外,由於隱蔽在大小陰唇內的濕氣不易消散,加上陰毛密布、汗腺發達,故交雜成女性特有的下體氣味!洗澡只可除去汗液和體液,卻無法改變陰部的酸味。有些女士使用肥皂、沐浴乳甚至陰道灌洗液洗擦,不只徒勞無功,反而有機會破壞天然屏障,影響陰部健康。
話說回來,一般進食的食物,並不會改變陰道內的乳酸桿菌或其代謝物,因此亦改變不了下體的氣味或味道。吃菠蘿令下體香甜,當然只是一個「都市傳說」啦!雖然如此,有些食物的確能影響體味,但通常是變差!例如大熱的露筍,經身體代謝後產生的露筍酸,由尿液排出時會產生一陣難聞的硫化合物氣味,由於基因遺傳大約四成人能嗅出這種氣味。此外,蒜頭的一些揮發性代謝物,亦會在尿液和人奶中存留,卻不會在陰部積聚。
當陰部有異常氣味時,有三分之二可以找出確實原因,通常是由以下問題所引起的:
細菌性陰道炎:由多種細菌引起,泡狀灰白色分泌物發出魚腥般的惡臭。
滴蟲性陰道炎:是一種性病,由毛滴蟲引起,分泌物呈黃綠色的泡沫狀,其氣味與細菌性陰道炎類似,要化驗才可分辨。
脫屑性炎性陰道炎:並不常見,患者陰部表皮細胞嚴重脫落,分泌物特多,陰部的微生態環境失衡,pH值變高。
皮膚病:例如陰唇皮膚病,會加重陰部氣味。
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: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,令乳酸桿菌數量大減,影響氣味。
小便失禁:有時會忽略了尿滲問題,尿壓味加劇了陰部氣味。
衛生棉條:大意地遺忘了陰道棉條,令細菌大量滋生,因而發出極之難聞的氣味。
故此,如發現下體氣味有異時,必須盡快就醫,查明究竟,對症下藥。醫生會如偵探般「調查」病歷,檢查下體皮膚、陰道,並嗅嗅氣味和進行檢測,以斷定異味來源。可以簡單地用pH試紙測試陰道內的pH值,若高於4.5可能不正常。另外,亦可進行氨臭味試驗,把10%的氫氧化鉀滴在陰道分泌物中,如產生強烈魚腥味,即顯示患有細菌性或滴蟲性陰道炎。
然而,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下體氣味並沒有特別原因,即使檢驗也驗不出任何問題。那到底異味從何而來?下回再跟大家研究。
文:註冊西醫鄭曉蔚醫生(Dr. Vivian Cheng)
文章刊於:Jessica Magazine https://www.jessicahk.com/%e5%a5%b3%e6%80%a7%e5%81%a5%e5%ba%b7%e7%be%8e%e5%ae%b9%e5%b0%88%e6%ac%84-%e9%84%ad%e6%9b%89%e8%94%9a%e9%86%ab%e7%94%9fviviancheng-%e7%a7%81%e8%99%95%e7%95%b0%e5%91%b3/
圖片來源:Jessica Magazine